来源:微信公号“看客inSight”
UC震惊部只是块小饼干。
九十年代中期,广州和深圳的报纸档上出现了一批来路不明的香港过期杂志。
觉得《知音》就很八卦的少男少女,被生猛的标题、咸湿的封面一下击中。大家纷纷掏出零钱买下一期,每翻一页就“哗!”一次。
八卦杂志在香港的常见程度不亚于内地机场成功学。
如今大家是早就见过世面了。然而,在历史的波涛中,港式八卦曾令不少同胞耳目一新。
意外成军的香港狗仔队
1991年,八卦杂志《东方新地》找周星驰拍过一则宣传广告,广告词是酱婶滴:
“这本八卦到你顶不住的《东方新地》,不仅八尽娱乐圈的事,就连国事、家事、大事、小事、有事、没事,全都爆给你听。
哇,八卦成这样,我真滴怕你顶不住。《东方新地》,这个礼拜,你一定要买。”
事实上,这种八卦主义精神,在许久以前就埋下了伏笔。
60年代的香港,《龙虎豹》还未诞生,TVB也还未一统天下,而工商社会的节奏却越来越快。谁来慰藉狭窄灰暗的市井生活呢?银色影圈的八卦,无疑成了报纸档的中坚。
在一水儿地摊读物的夹击下,《明报周刊》奇兵突起。
1968年冬天,凭着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社论打出一片天的《明报》集团,部署出炉了《明报周刊》,并请来了八卦新闻的祖师爷——雷炜坡出任总编辑。
创刊封面:雄性小姐最大的敌人——雌雄分辨器面世。
雷总编的简历可谓强悍。
早在《明报》草创时期,他就用笔名“柳闻莺”为头版左上角的《伶星专栏》执笔。
皆因雷的叔父是一家电影公司的经理,借着这层关系,雷编辑写娱乐圈的事就像逛自家花园似的,张口就来。
由于题材独家,秘闻劲爆,臭三八之余又文采斐然,当时海外华文报纸除了转载金庸的武侠小说外,还争相转载雷编辑的豆腐块文章。
接手《明报周刊》后,雷炜坡不打算走知识份子高雅路线,而是大量聘用女记者、女编辑来做娱乐新闻。
在他手里,《明报周刊》的发行量不断上升,80年代的广告费收入暴涨至每年一、两千万。
第774期《张曼玉初恋开始了》,透出一股古早的八卦气息。
《明报周刊》的成功,引来不少效颦者。什么《香港周刊》啦,《清新周刊》啦,但没有一家可以撼动《明周》的龙头地位。
直到煽色腥新闻的开山鼻祖、狗仔队的东方代言人——《壹周刊》横空出世。
创刊口号:“不扮高深,只求传真”。
那是90年代初,香港经济全面起飞,香港娱乐圈也迎来了巨星如云的众神时代。香港小姐、四大天王合流成一股凶猛的旋风,民众开始对他们的私生活产生强烈的兴趣。
八卦杂志就像风口上的猪,纷纷起飞。
1990年3月15日,《壹周刊》趁势推出了创刊号,封面人物是香港谐星许冠文(周星驰的前辈,被誉为香港“喜剧之王”)。
“许冠文:我想做总统!”
从卖相上看,似乎跟八卦沾不上边。
这时,又一位狠人,黎智英上线了。作为《壹周刊》的大老板,肥佬黎很快就意识到问题所在:
“人们上了一个礼拜的班,周末想轻松一下,你像说教一样,谁有心情听你?娱乐新闻要做得juicy(八卦)和add value,出来才会有noisy(回响)。”
随后,周刊拆出一本Book B专门做娱乐新闻。初期的成色依旧“太过正经”,直到1995年6月,一支令人闻风丧胆的狗仔队意外成军。
那是一个平凡的工作日,周刊有人接到一通电话,说王祖贤出现在「绯闻富商男友」林建岳的办公大楼。娱乐组的同事第一反应是“我打电话问问她经纪人”。主管想了想说:“你没事就去现场看看嘛!”
没想到,这一去,轻而易举就拍到了王祖贤从大楼走出来。
史无前例的偷拍式报道引发了极大回响,那期杂志一出街就卖了个精光,还引发了全港瓜民大讨论。
一战成名后,《壹周刊》紧锣密鼓组建起了全港第一支狗仔队。
但“狗仔的黄埔军校”不是谁都能进的。一个出色的狗仔,除了文能测字、武能防身之外,还必须有秋名山车神般的驾驶技术,最好能五秒内到达战场;乔装技巧是加分项,为了掩人耳目,相机最好能以镜子、唇膏等奇形怪状出现。
最重要的一点是“使命必达”的狗仔精神:“爬墙上树、不吃不睡,就是不能拍不到。”
此外《壹周刊》还开创了“踢爆”文化的先河,让八卦从群众中来,到群众中去。
八卦UGC:你爆料,我踢爆。
在“其他放两边,绯闻摆中间”的排版策略下,《壹周刊》的销量高歌猛进,“香港每六个人中,就有一个在读《壹周刊》。 ”
之后,狗仔风潮在香港扩散,八卦江湖上群雄并起。
为了博出位、博眼球,以《壹周刊》为首的嘴臭黑恶势力,渐渐衍生一套独门生化武器。
1995年,《忽然一周》创刊号用谢贤两父子的泳裤照当封面。
八卦杂志嘴臭实录
八卦杂志的触角无处不在。大到江湖仇杀、豪门恩怨,小到明星恋情、家长里短,城中琐事无所不八,但都能归结为一个词:drama。
富豪风流史是最常见的题材之一。
刘銮雄、洗米华、赌王并称为富豪风流三剑客,他们有多风流,封面就有多drama。
二三四房豪门争产,89岁赌王惨变人球。一个“球”字,道尽富豪的晚年困境。
除了富商巨贾之外,八卦杂志还爱追捧一种人:嫁入豪门的女人。
37岁黎姿部署入豪门
鼓吹性别歧视是业内特色。嫁入豪门只是起点,关键得看谁生的儿子多。
徐子淇:生到有仔为止
饮食男女也是八卦杂志的宝藏选题。
搞不定钟嘉欣,陈展鹏速食洪嘉欣。
张力不够,关系图来凑。
你看这个瓜,它又大又圆。
作为绯闻梳理小能手,有时还会画连环画。
2D还原黄晓明与杨颖相识过程,浅显易懂。
选题枯竭时,连明星家中的保姆都是他们的观察对象。
张学友三年换21个菲佣被扒得明明白白。
一篇风靡全港的爆款,靠的是“唯恐天下不乱”的贱格精神。
2008年的春节是香港狗仔队和八卦杂志的“世纪嘉年华”。
厕所读物般的黄色大字标题,总能在一言难尽的排版中脱颖而出。
把一句话标题扩充成150字的小作文,从头到尾高潮不断,绝无冷场,靠的是神来之笔的想象力。
把成龙教仔写成武打片:
“成龙怒打衰仔,凌空踹飞5米”
把锋芝争抚养权写成犯罪片:
“两个只能救一个”
把明星站台谁离谁远了两步写成宫斗片:
“新片合作面左左,张柏芝章子怡为郑伊健开火”
技惊四座的不只标题,还有凡事不离脐下三寸的看图作文能力。
无论是政经界名流,还是十八线小明星,都会被八卦杂志拿过来损得一文不值,人人有份,雨露均沾。
“刘嘉玲难敌地心引力”、“谢安琪肥腩震香江”只能算是最peace的写法。
“她来了请闭眼”之灾难警报:邓紫棋宇宙尿片炸地球
晒黑了的范晓萱吃火锅被拍到,第二天见报的标题是“黑珍珠大食怪袭港”。
“面肿”“巨趸”“暴瘦”常被用来形容女星身材走样,但发哥也难逃此劫。
刘嘉玲突然跑步健身被挖苦:夜鬼转性(夜蒲玩咖性情突变),跑姿外行。
连周杰伦也逃不过被亏的命运:“人红了放个屁都是香的。”
苹果《照妖镜》的记者甚至自称到达过冥界采访:
“艺人马浚伟早前举行冥婚典礼,苹果日报记者到达冥界拍摄实况。”
实情是马浚伟在拍古装剧,记者嘲讽他造型雷人。
在著名艺术家Angelababy的人生里,八卦杂志当然没少掺和。只要她敢出门,杂志就不愁没东西写。《东方新地》第56期为她贡献了新词汇:零波排骨。
薄如A4纸的上围下,透出条条肋骨,在场人士无不被她吓破胆。
Angelababy结婚后,港媒也不放过。报道她疑似怀孕的消息时简直就是一部科幻片:“黄晓明疑似与人造人造人”。
也许是销量压力大,八卦杂志还喜欢把压抑发泄到文法改良上。
“事业线”是他们的发明,之后还有源源不断的衍生品。
五分钟“长命啜”
给明星起外号是一绝。“欢场华佗”刘銮雄,“乡下潮人”余文乐,“拆弹专家”乐基儿(源于当年乐基儿取出隆胸填充物)……
最新创作:飞轮海成员炎亚纶vs“翘屁嫩男”
点石成金的语言张力结合隐喻、博喻、古文今用等技法,八卦杂志打磨出一批稳、准、狠的港式修辞。
形容人整容叫“削骨还父”,拍到挖鼻屎叫“挖矿”。
形容二人旧情复燃叫:环保情痴陈豪“回收”廖碧儿。
形容异地情侣见面叫:朱慧敏“人肉速递”台湾。
“丧”字是香港八卦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,为港媒长期大面积使用(丧笑就是狂笑、拼命笑的意思,“风骚劲笑”同理)。比较常见的副词还有“狂、爆、狠、激、狼”。
谢霆锋神化“丧”跑
李思捷万绮雯雨中“激”咀
对动词的拿捏,更是浮夸到登峰造极的程度。
一言不合就夸大:黄宗泽“叹尽(享尽)”陈嘉桓。
黎明“宠幸”失婚女助手。
经常还会加点扭腰晃屁的骚情:万绮雯“姣勾(风骚勾搭)”李思捷。
有人边看周刊边惊叹“贱到贴地”,但其实他们也有文人骚客,画意诗情的一面。
比如林志玲在大连坠马导致胸部盐水袋破裂时,周刊就为她吟诗一首:
论厕所读物的倒掉
论八卦杂志的嘴臭程度,有人精辟地总结道:“翻完当厕纸,菊花都喊NO。”
是不是快乐源泉因人而异,但八卦杂志无疑是艺人的噩梦。
不堪骚扰,杰伦写歌diss狗仔。
血气上涌,冠希下车教训狗仔。
1995年,香港艺人不满被狗仔队追访,针对一些破坏规矩的传媒发起了72小时“无声行动”。当时梅艳芳、张学友、梁朝伟等圈中大佬,个个戴口罩拒绝访问。
这一事件后来在TVB的宝藏剧《娱乐插班生》里得到再现。
剧中改编成48小时封嘴行动。
不过也有部分艺人既怕得罪圈中大佬,又不想跟记者交恶,结果左右为难,成了“无声行动”中的墙头草。根据《娱乐插班生》里暗示的线索,郭富城就是墙头草之一。
程程(谐音“城城”)后来倒戈背叛明星会的封嘴行动。
而在现实中,为期三日的“无声行动”一完结,狗仔们又卷土重来。
《娱乐插班生》一语道破娱乐圈生存法则。
不管总编辑被告诽谤、狗仔被判入狱多少次,八卦总是夹杂着潮湿的南洋海风不断袭来。
究其原因,是老百姓爱看。
“在香港,八卦杂志每一期都卖得非常好。”2006年,TVBS香港特派记者发现,男性比女性更爱看八卦杂志。
不只是香港市民爱八卦,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,八卦杂志向大陆渗透,很快也成了茶余饭后的扛把子读物。
“那时候不能上网,追星消息好闭塞的。内地娱乐实在太过无聊,所以这些内容恨不得一个掰成两个看。”
“为了和朋友有话聊,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我当场掏出一星期的早饭钱,之后便一期不落地买了一年多。”
“把伟仔和华仔的照片剪下来贴到本子上,然后把杂志丢进废纸收购站。取其精华,弃其糟粕。”
在这种互通有无中,大陆一些媒体也不断学习香港八卦杂志的手法。
港式八卦就像TVB一样深入人心,只是十年之后,当年那批读者才意识到它的粗鲁与不堪。
用现在的话来说,那不过是都市人的爽文,精神上的碳水化合物:
“看时乐一乐,看完就扔掉。就像一罐廉价的可乐,不求营养,只要爽快。”
香港民众批评八卦周刊“为了销量不择手段”,历年来发生过的《壹周刊》陈宝莲遗体照事件、《东周刊》“字母女星”裸照事件、《壹本便利》偷拍阿娇换衣事件等令人发指的行径,更是加速了其“自作孽不可活”的历史进程。
在纸媒衰落的大潮中,八卦杂志迎来了拐点。
2018年《壹周刊》宣告停刊,徒留一批末世残兵在时代的风中迷茫。
被李亚鹏在泰国机场打过狗仔的《忽然一周》停刊后转战新媒体。
“时代已经唔(不)需要八卦杂志啦。”香港市民陈先生认为。
但八卦却从未消失。
正如1995年《娱乐插班生》里的那句台词:
“没关系,读者喜欢看。”